星期三, 8月 25, 2010

沙塵暴解析╱沙塵暴 也汙染海洋

聯合報╱記者阮南輝】

沙塵暴對於海洋會提供養分,是否也會造成汙染?

海洋大學教授龔國慶表示,來自中國北方的沙塵暴懸浮微粒偏鹼性;帶正電的含鈣矽酸鹽和碳酸鹽的微粒,在空中運送過程,可能會吸附重金屬及酸性物質,甚至是殺蟲劑及多氯聯苯等環境毒物,這些物質都會隨著沙塵進入海洋,有可能進入食物鏈中層層傳遞。

根據以往對淡水河及河口附近海域的研究發現,海底底泥顆粒越細,所含的有機物與黑炭成分越高,多氯聯苯及殺蟲劑的濃度也越高,顯示環境荷爾蒙會依附在微細黑炭顆粒上,在河川及海洋傳播。以生物基因檢測技術偵測淡水河的魚類發現,烏魚等四種魚類樣本的肝臟中,檢驗出有明顯受到環境荷爾蒙干擾的基因表現。

不過龔國慶也強調,過去從水河魚類體內氯聯苯含量僅有幾奈克,相當微量,在安全範圍內,民眾不必擔心。

風塵入海 生態盎然

海洋大學教授龔國慶的沙塵暴研究報告,被英國SOLAS News(海洋表面與低層大氣研究)期刊選為今年元月的封面故事,得力於女兒龔品禎一幅插圖,把沙塵暴跟海洋浮游植物的關係,用生動有趣的筆觸表達出來。

龔國慶說明龔品禎的作品,主要描述沙塵暴對西北太平洋所引發的大氣效應及其輸送至海洋表面的微量元素,會增加貧瘠海域浮游植物的基礎生產力,同時提升二氧化碳及顆粒有機碳往深海的傳送通量,並迅速改變海洋浮游植物生態相。

龔國慶的沙塵暴研究,成了英國SOLAS News期刊的封面故事,他唸大四的女兒龔品禎畫的「和風同塵─海洋沙漠變雨林」插圖也跟著登上了期刊。

沙塵暴解析╱沙塵暴 海洋浮游生物的大補帖

【聯合報╱記者阮南輝】

起自中國的沙塵暴一年比一年嚴重,影響範圍甚至遠至菲律賓,不過受害最深的還是中國當地民眾,圖中是一名西安民眾克難的防沙裝。 圖╱路透
沙塵暴造成空氣品質惡化,大家避之唯恐不及,不過海洋大學海洋環境化學與生態研究所所長龔國慶帶領的研究團隊長期追蹤發現,沙塵暴懸浮微粒對海洋浮游植物卻是「大補帖」,會讓浮游植物提高光合作用效率、數量增加,甚至有助緩和全球暖化。

龔國慶的研究緣起於十年前,他那時開始針對長江三峽大壩從施工、封壩到截流,對東海海洋生態的影響。他說,長江河水排入大海的水量在亞洲排名第一,長江送到東海的氮、磷等營養鹽及其他養分,但因颱風、黑潮,季風、沙塵暴也會影響東海資源,這些因素有長期監測的必要。

龔國慶研究團隊在海上採集沙塵、海水及浮游生物等樣本後,立即在海研二號試驗船上分析。 圖╱龔國慶提供
東海最重要的漁場在長江口附近及基隆外海彭佳嶼附近黑潮湧昇流一帶,因為這些地方有豐富的營養鹽,也因浮游植物有足夠的食物來源,形成豐富的海洋食物鏈。

龔國慶幽默的說,別人追星、追風,「我可是追著沙塵暴的第一人」因為很多海洋研究學者,大都集中在北太平洋、赤道東太平洋與南太平洋幾個營養鹽豐富的海域,就是沒有人想到監測沙塵暴。

於是包括海大、台大、台師大、中央、中興等大學及中研院的海洋研究學者合組研究團隊,從2005年起以東北季風挾帶沙塵暴對浮游植物的影響作為研究重點。

沙塵暴襲台集中在每年3到5月,研究團隊包下海研二號實驗船在那段時間密集出海,在台灣東北外海黑潮流經海域,直接在海上採取沙塵、海水及浮游生物等樣本,也施放漂浮式有機顆粒沉降收集器。

因為海上風浪太大,龔國慶形容大家常是一邊做實驗,一邊吐,還有人把嘔吐袋就繫在腰際,「隨時都用得上呀」!

龔國慶研究團隊去年以「對海洋吸收二氧化碳與浮游植物解饑作用的影響研究」為題的研究結果,指出隨著東北季風而來的沙塵暴挾帶著大量的浮塵微粒中,含有豐沛的氮、磷等營養鹽,還有微量金屬。

此外,東北季風造成海浪變大,攪動海水把底層的營養鹽也往海水表層輸送,給表層浮游植物帶來充沛的營養,不但有助生長,浮游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效率也提高,因大量吸收二氧化碳,所以也有緩和暖化的效用。

龔國慶說,東北季風也會攪動底層海水,但對海水表面浮游植物的營養鹽、微量金屬的「補給」,不似挾著沙塵暴來時的效果好。

星期一, 6月 01, 2009

遊輪撞南極冰山

自由時報20071124
MV探險家號撞上南極冰山,百名豪華旅遊團旅客海上歷劫。(法新社)
一艘挪威籍遊輪派出小船,火速搶救撞到冰山的探險家號乘客。(法新社)
MV探險家號出事後,傾斜30度。(美聯社)
到南極探險,暗藏撞到冰山的危機, 一艘搭載百名豪華團乘客的探險船,23日在南冰洋上果真撞到冰山,所幸全員獲救。(歐新社)

星期四, 5月 28, 2009

宛如海嘯!印尼水庫潰堤 至少58 死

自由時報20090328
突遭如海嘯般的洪水侵襲,金通湖水壩下游住宅區只剩斷垣殘壁,屋頂全都被大水沖走。(路透)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印尼雅加達近郊一處有七十六年歷史的水壩二十七日凌晨因為豪雨潰堤,洪水夾帶著泥沙傾瀉而下有如海嘯來襲,淹水最深達六公尺,已知至少五十八人死亡,還有數十人失蹤,兩千人疏散。由於潰堤時大多數人都在睡覺,很多人根本連逃命的機會都沒有就淪為波臣。

淹水最高達6公尺

位於雅加達西南方二十公里巴通省當格浪區的金通湖水壩,在當地時間二十七日凌晨兩點潰堤,兩百萬立方公尺的滾滾洪水頓時如一堵水牆沖向下游,把水泥房屋沖垮,街道變成波濤洶湧的泥河,電線桿、汽車也被衝到數百公尺遠。衛生部防災中心表示,災難發生得太突然,大多數人都在睡覺,有人驚醒倉皇逃到屋頂求救,有的人根本來不及逃,中心主任帕卡亞說,「就像小海嘯」。

「醒來時水已經淹到鼻子」

一名驚險逃過一劫的十七歲學生說,大水沖進他們家,「我醒來時水已經淹到鼻子,我爬到屋頂脫困,聽到其他人在尖叫呼喊」;另一位居民費里德說,大約黎明時分,「我在家門前,看到有位鄰居正試圖去開車,但是水來得又快又急,沒有幾秒就很高了,當時約二.五公尺高。」

暴洪傾瀉四小時,有些地方水淹六公尺深,罹難者浮屍隨波漂流,搜救人員搭橡皮艇或在水中徒步搜救,官方表示已找到五十八名罹難者遺體,四百多間房屋被淹沒,隨著積水退去,預計死亡人數恐會增加至百人。印尼國營電力公司四座發電站也被淹沒,災區電力中斷。

76年老水庫 年久失修

儘管印尼雨季常引發水災和山崩,但這次潰堤除了豪雨,也與水壩維護不佳有關,二十七日潰堤的水壩建於一九三三年荷蘭殖民時期,屬於土壩,壩體高十六公尺,長兩百五十公尺。巴通省長喬席亞說:「這是座老水壩…,昨晚下大雨,水壩擋不住就崩了。」

前公共工程部官員哈托諾表示,水壩由於預算短缺疏於維護,四小時連續豪雨讓湖水滿溢淹過洩洪道,壩體承受不住因此決堤。他說「我們需要設法加強維護這些荷蘭時期的水壩和堤堰」,「否則未來還會有更多這種問題。」

總統尤德約諾趕往災區視察並慰問災民,政府承諾會提供受災民眾緊急援助,並修復水壩。

印尼水壩潰堤 58死

印尼首都雅加達附近的水壩廿七日突然潰堤,奪走數十條人命的滔滔洪流看起來怵目驚心。
(美聯社)
印尼首都雅加達附近一座水壩廿七日突然潰堤,已知五十八人死亡,五百戶民宅受損,生還者以「迷你海嘯」形容高達三公尺的浪頭,勾起當地人對2004年大海嘯的回憶,當時高達十六萬八千人喪命。

廿六日晚上的大雨造成雅加達西南方唐格朗地區的金通湖(Situ Gintung)大壩水位暴漲,兩百五十五公尺長的堤防在當地時間廿七日凌晨二時(台灣時間凌晨三時)突然崩潰,廣達廿公頃的集水區有如強制洩洪,大水湧入附近一個人口密集的住宅區,熟睡中的居民根本來不及逃命,有些地區積水高達六公尺。目前已知數十人失蹤,當局擔心他們凶多吉少。

印尼首都雅加達附近的水壩廿七日突然潰堤,洪水讓附近住宅區頓時成為斷垣殘壁。
(路透)
電視台播出一具具屍體隨著洪水在街頭巷尾四處漂流的慘狀。居民米努說:「我感覺置身在一場海嘯當中。」附近一所大學的禮堂變成臨時停屍間,許多渾身汙泥的倖存者急著指認陳列在地板上的屍體。

十七歲的學生古福隆逃過一劫,他的叔叔不幸喪命,另有三親戚失蹤。他表示:「當我驚醒時,水已經淹到鼻子!我拚命爬到屋頂,聽見四處傳來的尖叫與吶喊聲。」

包括印尼總統尤都約諾在內,官員普遍認為大雨可能是水壩潰堤的主因,洪水和土石流在雨季十分常見。不過四十九歲的居民蘇根認為這幾十年來水壩附近蓋了許多新房子,導致地質鬆軟,恐怕才是水壩潰堤的元凶。

【2009/03/28 聯合報】

星期三, 5月 27, 2009

養蚵潟湖變淺 台南縣搶救沙洲

台南縣將軍鄉沿海離岸沙洲因受到波浪的沖刷,問題嚴重,造成養殖蚵仔的潟湖面積縮減,潟湖變淺。

北門鄉養殖漁民陳石村指出,北門鄉潟湖養殖蚵仔的環境變差,甚至有蚵架被海沙淹沒,養殖蚵仔漁民損失慘重,期望縣府重視,搶救離岸沙洲。

台南縣政府水利處海岸保護科科長王國安說,縣府去年已動用1億8800萬元經費進行緊急復育濱海沙洲,包括北門潟湖、七股鹽田海堤外側、網仔寮和曾文海埔地外側沙洲緊急復育工程,最慢6月汛期前完工。

王國安指出,為了搶救北門濱海、七股鹽田潟湖外圍的離岸沙洲,避免沙洲流失影響漁民生計,縣府水利處去年已展開搶救濱海沙洲復育工程,在沙洲設密集竹樁、突堤,降低波浪的侵蝕能量。

根據縣政府調查,台南縣僅存曾文海埔、七股鹽田、網仔寮與北門濱海沙洲,面臨波浪的淘刷和東北季風風蝕,沙洲逐漸流失;8年來台南縣沿海潟湖面積從1600公頃縮減為1000公頃,除危及漁民養蚵捕魚生計外,也容易發生海水倒灌。

台南縣政府已經進行濱海沙洲緊急復育工程,展開搶救沙洲的計畫。

【2009/04/25 聯合報】@

星期二, 5月 19, 2009

大陸礁層 台灣如何應戰

越南政府於四月廿六日宣布任命所謂「人民委員會主席」,管轄範圍及於我國固有領土西沙群島,我國外交部發表嚴正聲明,指出包括西沙群島在內的南海四大群島,如南沙群島、中沙群島、東沙群島及其周邊水域,主權均屬於中華民國,不容置疑。越南政府復於五月七日向聯合國提交「南海外大陸架(棚)劃界案」,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馬朝旭日昨表示,這嚴重侵犯了中國的主權,中國已要求大陸棚界限委員會不予審議。

年初以來,東亞各國覬覦、侵佔我國固有海疆島嶼的行動日益擴大:先是日本首相麻生太郎高調聲稱釣魚島是日本的固有領土,並與美國磋商要把釣魚島納入《美日安保條約》的範疇;再有馬來西亞首相兼國防部長阿都拉前往南沙礁島宣示主權;幾乎同時,菲律賓總統阿若育夫人簽署讓國會通過的《領海基線法案》生效,把中沙群島的黃岩島以及南沙群島的八個島礁劃入菲律賓的領海範圍。上述種種作為應與今年聯合國即將開始作業的大陸礁層劃界認證有關。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沿海國大陸礁層的管轄範圍,將不侷限在兩百浬專屬經濟海域範圍,最大範圍將可擴充至三百五十浬;而如欲主張兩百浬以外之大陸礁層,必須在二○○九年五月十二日前向聯合國大陸礁層界限委員會提交大陸礁層相關科學與技術佐證資料。

各國的如意算盤是:只要擁有一小島,那怕是彈丸無立錐之地,可以小島為圓心,以三百五十海浬為半徑,把周遭海域全體納入「專屬經濟區」。簡而言之,先蠶食陸地小島,而後鯨吞海域,海陸兩手,交叉進行。

東亞諸國,包括日越菲馬及印尼等已經或籌備向聯合國提交海域劃界方案,中華民國雖非聯合國會員國,但在五月十二日之後,馬上面臨守土有責的重大考驗。各國的海洋疆域佔領計畫已經次第展開,步步進逼,我們做好應戰的準備了嗎?

保衛固有海疆,光靠外交部的沉痛抗議與嚴正聲明是不夠的。我們這些小島延伸的大陸礁層做好調查了嗎?能適時提出反駁資料捍衛海疆權益嗎?外交、國防、內政、科學研究、海域調查,多管齊下,行使既有事實主權的種種作為,才能保衛我國固有海疆完整。

【2009/05/11 聯合報】

星期日, 4月 26, 2009

養蚵潟湖變淺 台南縣搶救沙洲

台南縣將軍鄉沿海離岸沙洲因受到波浪的沖刷,問題嚴重,造成養殖蚵仔的潟湖面積縮減,潟湖變淺。

北門鄉養殖漁民陳石村指出,北門鄉潟湖養殖蚵仔的環境變差,甚至有蚵架被海沙淹沒,養殖蚵仔漁民損失慘重,期望縣府重視,搶救離岸沙洲。

台南縣政府水利處海岸保護科科長王國安說,縣府去年已動用1億8800萬元經費進行緊急復育濱海沙洲,包括北門潟湖、七股鹽田海堤外側、網仔寮和曾文海埔地外側沙洲緊急復育工程,最慢6月汛期前完工。

王國安指出,為了搶救北門濱海、七股鹽田潟湖外圍的離岸沙洲,避免沙洲流失影響漁民生計,縣府水利處去年已展開搶救濱海沙洲復育工程,在沙洲設密集竹樁、突堤,降低波浪的侵蝕能量。

根據縣政府調查,台南縣僅存曾文海埔、七股鹽田、網仔寮與北門濱海沙洲,面臨波浪的淘刷和東北季風風蝕,沙洲逐漸流失;8年來台南縣沿海潟湖面積從1600公頃縮減為1000公頃,除危及漁民養蚵捕魚生計外,也容易發生海水倒灌。

台南縣政府已經進行濱海沙洲緊急復育工程,展開搶救沙洲的計畫。

【2009/04/25 聯合報】

星期一, 4月 20, 2009

變形島嶼 貪婪消蝕走味…

澎湖縣政府消費券大摸彩特別獎無人島「險礁嶼」島主日前揭曉,但卻傳出幸運男童和家屬無福消受。澎湖以島嶼贏得全國目光,堪稱最具創意。但每次看到險礁日漸消蝕的照片,心裡就是一陣痛。

險礁位於白沙鄉北方,「吉貝沙尾」之南,原本形貌圓滿,是一座由白砂、貝殼和珊瑚碎屑構成的白色砂島,漂浮海面若隱若現,猶如仙境。島上藍頂小木屋「八釐米蔚藍」因拍攝偶像劇「原味的夏天」而聲名大噪。但自從風景區建一座碼頭後,整個島逐漸變形,北岸嚴重侵蝕,剩南半三角沙灘。

事實上,到達險礁大多數的船艇和遊客至今還是喜歡往常的搶灘方式,由船上一躍到夏天海水清涼、軟綿綿的沙灘登岸,碼頭使用率不高。即便有碼頭需求,也應仿澳洲大堡礁「綠島」採棧橋的設計,在水陸之際挑空,讓沿岸漂沙自由運動,避免產生突堤效應,以維繫漂沙的平衡和海岸形貌。我們不解,當年險礁為什麼要建碼頭?難道沒有改善之設計,甚至認錯拆除的可能嗎?

類似的「變形」案例比比皆是。雲嘉外海的外傘頂洲日據時代曾建燈塔,民國五十年代島上還住有千人,自成聚落,捕魚養蚵,猶如世外桃源。但數十餘年來沿岸大型連綿的人工結構物影響,使其面積大幅縮減,沙量銳減,同時每年以六、七十公尺的速度,向西南漂移,由雲林流浪到嘉義。如果有一天沙洲屏障頓失,加上全球暖化、海面上升的威脅,恐使東石、鰲股、布袋等低窪地區暴潮水患成為揮之不去的夢魘。最近調查顯示,外傘頂洲是極危物種「台灣中華白海豚」最重要的棲地之一,但居然還是已經核發礦權或可供申請開採砂石的「礦區」。面對生態、環境和防災有諸多重要性的沙洲,以及寸寸消逝的國土,相關當局有否有效保護對策?開發與保育之間能否激發全新的思維?

台南七股海岸也見證了人工結構物對於沙岸平衡致命的衝擊。將軍漁港擴建的防波堤猶如龐然大物,加上青山漁港與下游連綿的突堤及消波塊,阻斷漂沙南下,使馬沙溝景色不再,防風林崩垮,沙丘幾近消失。縣府被迫以沙包緊急搶救,但效果可能有限;清理潟湖淤沙回填又可能擾動生態,不無顧慮。令人不禁要問:我們還需要不斷擴建漁港嗎?當年突兀、誇張的設計,有無改善餘地?

台灣的島洲灘礁不斷變形消蝕,也反映了時空背景下人們思維的變遷。對於使用效率不高、產生負面效果的人工設施,可否減量、縮短,甚至拆除?式微漁港不一定只千篇一律地轉型為觀光遊憩,能否改作人工潟湖來復育珊瑚礁、海草床、魚苗和海洋生物?或透過社區營造,改作為學童浮潛游泳場所或社區經營的生態解說中心?還是視為國家共同資資產,由漁政轉隸其他機關,考慮發展其他較佳用途?

島嶼被國際上視為人類重要的共同資產,攸關國家主權和諸多權益,但也面臨侵蝕與海面上升的嚴峻挑戰。島嶼變「形」,人則要變「心」,以一改過去的貪婪、無知或怠惰。從永續的角度,將來人與海應有何種對待關係,島嶼應該有何積極的保護政策,甚或形塑一種海洋與島嶼的新論述與新倫理,我們有必要重新思考,審慎負責地研議「島嶼保育」和「海岸再造」緊迫的新挑戰。

【2009/03/04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