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4月 26, 2009

養蚵潟湖變淺 台南縣搶救沙洲

台南縣將軍鄉沿海離岸沙洲因受到波浪的沖刷,問題嚴重,造成養殖蚵仔的潟湖面積縮減,潟湖變淺。

北門鄉養殖漁民陳石村指出,北門鄉潟湖養殖蚵仔的環境變差,甚至有蚵架被海沙淹沒,養殖蚵仔漁民損失慘重,期望縣府重視,搶救離岸沙洲。

台南縣政府水利處海岸保護科科長王國安說,縣府去年已動用1億8800萬元經費進行緊急復育濱海沙洲,包括北門潟湖、七股鹽田海堤外側、網仔寮和曾文海埔地外側沙洲緊急復育工程,最慢6月汛期前完工。

王國安指出,為了搶救北門濱海、七股鹽田潟湖外圍的離岸沙洲,避免沙洲流失影響漁民生計,縣府水利處去年已展開搶救濱海沙洲復育工程,在沙洲設密集竹樁、突堤,降低波浪的侵蝕能量。

根據縣政府調查,台南縣僅存曾文海埔、七股鹽田、網仔寮與北門濱海沙洲,面臨波浪的淘刷和東北季風風蝕,沙洲逐漸流失;8年來台南縣沿海潟湖面積從1600公頃縮減為1000公頃,除危及漁民養蚵捕魚生計外,也容易發生海水倒灌。

台南縣政府已經進行濱海沙洲緊急復育工程,展開搶救沙洲的計畫。

【2009/04/25 聯合報】

星期一, 4月 20, 2009

變形島嶼 貪婪消蝕走味…

澎湖縣政府消費券大摸彩特別獎無人島「險礁嶼」島主日前揭曉,但卻傳出幸運男童和家屬無福消受。澎湖以島嶼贏得全國目光,堪稱最具創意。但每次看到險礁日漸消蝕的照片,心裡就是一陣痛。

險礁位於白沙鄉北方,「吉貝沙尾」之南,原本形貌圓滿,是一座由白砂、貝殼和珊瑚碎屑構成的白色砂島,漂浮海面若隱若現,猶如仙境。島上藍頂小木屋「八釐米蔚藍」因拍攝偶像劇「原味的夏天」而聲名大噪。但自從風景區建一座碼頭後,整個島逐漸變形,北岸嚴重侵蝕,剩南半三角沙灘。

事實上,到達險礁大多數的船艇和遊客至今還是喜歡往常的搶灘方式,由船上一躍到夏天海水清涼、軟綿綿的沙灘登岸,碼頭使用率不高。即便有碼頭需求,也應仿澳洲大堡礁「綠島」採棧橋的設計,在水陸之際挑空,讓沿岸漂沙自由運動,避免產生突堤效應,以維繫漂沙的平衡和海岸形貌。我們不解,當年險礁為什麼要建碼頭?難道沒有改善之設計,甚至認錯拆除的可能嗎?

類似的「變形」案例比比皆是。雲嘉外海的外傘頂洲日據時代曾建燈塔,民國五十年代島上還住有千人,自成聚落,捕魚養蚵,猶如世外桃源。但數十餘年來沿岸大型連綿的人工結構物影響,使其面積大幅縮減,沙量銳減,同時每年以六、七十公尺的速度,向西南漂移,由雲林流浪到嘉義。如果有一天沙洲屏障頓失,加上全球暖化、海面上升的威脅,恐使東石、鰲股、布袋等低窪地區暴潮水患成為揮之不去的夢魘。最近調查顯示,外傘頂洲是極危物種「台灣中華白海豚」最重要的棲地之一,但居然還是已經核發礦權或可供申請開採砂石的「礦區」。面對生態、環境和防災有諸多重要性的沙洲,以及寸寸消逝的國土,相關當局有否有效保護對策?開發與保育之間能否激發全新的思維?

台南七股海岸也見證了人工結構物對於沙岸平衡致命的衝擊。將軍漁港擴建的防波堤猶如龐然大物,加上青山漁港與下游連綿的突堤及消波塊,阻斷漂沙南下,使馬沙溝景色不再,防風林崩垮,沙丘幾近消失。縣府被迫以沙包緊急搶救,但效果可能有限;清理潟湖淤沙回填又可能擾動生態,不無顧慮。令人不禁要問:我們還需要不斷擴建漁港嗎?當年突兀、誇張的設計,有無改善餘地?

台灣的島洲灘礁不斷變形消蝕,也反映了時空背景下人們思維的變遷。對於使用效率不高、產生負面效果的人工設施,可否減量、縮短,甚至拆除?式微漁港不一定只千篇一律地轉型為觀光遊憩,能否改作人工潟湖來復育珊瑚礁、海草床、魚苗和海洋生物?或透過社區營造,改作為學童浮潛游泳場所或社區經營的生態解說中心?還是視為國家共同資資產,由漁政轉隸其他機關,考慮發展其他較佳用途?

島嶼被國際上視為人類重要的共同資產,攸關國家主權和諸多權益,但也面臨侵蝕與海面上升的嚴峻挑戰。島嶼變「形」,人則要變「心」,以一改過去的貪婪、無知或怠惰。從永續的角度,將來人與海應有何種對待關係,島嶼應該有何積極的保護政策,甚或形塑一種海洋與島嶼的新論述與新倫理,我們有必要重新思考,審慎負責地研議「島嶼保育」和「海岸再造」緊迫的新挑戰。

【2009/03/04 聯合報】

星期三, 4月 15, 2009

加拿大面臨水災威脅 拉起防洪閘門

  • 2009-04-09 新聞速報 【中廣新聞╱謝佐人】

    美加邊界的「紅河」水位高漲,一路北上流進加拿大「溫尼伯湖」,加拿大面臨洪水威脅,嚴陣以待,有關當局已經拉起「溫尼伯」洪水閘門,以引導大量河水流入「溫尼伯」四周水道。加拿大緊急事務部門官員預料,「紅河」最大洪峰這星期將達六公尺高,未來一、兩個星期將直接衝擊「溫尼伯」地區。

    雖然這股洪峰不如侵襲美國「北達科他州」的13公尺高,但是「溫尼伯」所在的「曼尼托巴省」南部大片平原已遭洪水沖刷,三分之二的農地都已成水鄉澤國。過去幾星期,加拿大當局為疏減洪災,已加緊清理河道,疏通壅塞在河中的浮冰,不過,隨著大量河水流入,冰塊會加速溶解,水位也將進一步增高。

    目前沿河地區居民已經完成鞏固堤防及堆沙包的措施,預計第一波洪峰會在(當地時間星期四)稍晚抵達。加拿大「曼尼托巴省」自從1997年慘遭洪水重創之後,已經斥資七億九千多萬加幣,約合新台幣214億多元,加強各項防洪措施。

美地質學家新解 猶太人出埃及非因神蹟

  • 2009-04-09 新聞速報 【中央社】

     舊約聖經出埃及記記載,因上帝顯神蹟降災於埃及全境,屈服頑梗的法老王,摩西帶領猶太人出埃及。不過美國地質學家席維特森卻說,因火山爆發猶太人才離開埃及入迦南地。

     美國芝加哥大學(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的地質學家席維特森(Barbara J. Sivertsen)撰著「海的分開」(Parting of the Sea)一書,以全都出於自然界可解釋的現象,反駁聖經詳述猶太人經歷的出埃及神蹟。

     她在以色列「國土報」(Haaretz)電話專訪中說,猶太人出埃及應是在西元前1628年,因這年位於愛琴海上的桑托里尼島(Santorini)發生大規模火山爆發,桑托里尼島近乎全毀。

     席維特森表示,火山爆發影響埃及氣候發生巨變,產生酸性的火山灰雲,且天空雷電大作,萬物陷入蒙灰的黑暗中。她質疑為何沒有科學家認真解釋,這些非神蹟而是出自於自然界的現象?

     至於耶和華降十災於埃及,她說,其中血災是由於火山落塵,埃及長滿了紅色的雜草,盤據埃及全境的蛙災,則因火山爆發環境巨變所致,「試想如果你是一隻青蛙,只能四散於地面」。

     而擊殺一切頭生的,席維特森推測,當時埃及境內可能爆發大規模食物中毒,猶太人因有特殊的潔食餐(Kosher Food),僥倖逃過一劫。

     論及紅海分開的神蹟,她也有與聖經所記不同的見解。席維特森認為,紅海分開應發生於接近西元前1450年,正好在猶太人進入應許之地後。

     她表示,當時位於愛琴海域的亞里島(Yali),也發生火山爆發,引發一連串大海嘯分開了紅海,並淹死了追捕逃犯的埃及官兵,且所謂的出埃及者,他們是一群猶太籍的囚犯。

     8日至15日為猶太人傳統重要節日逾越節(Pesach)假期,據舊約聖經出埃及記(Exodus)記載,儘管上帝耶和華降災於埃及全境,但法老王仍硬頸頑梗不肯放猶太人出埃及。

     上帝耶和華告訴摩西與亞倫,吩咐猶太人拿羔羊血塗在自宅房屋的門框和門楣,趁夜祂要擊殺埃及一切頭生的,包括法老王的長子,但見有塗血為記號的祂會逾越(passover)過,災殃必不會落在猶太人身上。98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