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8月 08, 2008

阿美族 抗議中

自由時報20080803◎ 王秋月

鳳凰颱風侵台期間,選擇出國考察不在國內的台東縣長鄺麗貞,在任的七百多天裡,竟然有一百多天不在台東縣。這新聞給我這台東人最大的啟示是:如果沒有縣長,台東說不定更好!

筆者必須很不客氣的指出,台東縣政府以開發之名,將海灣沙灘等大自然公共資源私有化、財團化後,交由度假中心營運;宛如十五世紀英國的圈地運動把農民驅離耕地以生產羊毛一樣,本來屬於公眾使用的美麗沙灘、屬於原住民從事漁撈活動的海岸,一夕之間變成要支付財團費用才能使用的度假園區;而原住民的生存吶喊又同時被財團的「回饋機制」給縫上了嘴。文學家湯瑪斯摩爾形容圈地運動是綿羊吃人的人間慘事,在台東,則是「BOT殺人」。

當地方政府成為發包中心的同時,台東「美麗灣BOT案」技術上將開發面積切割,由大化小,規避環評,工程上挖沙灘、墊廢土,讓倚賴海洋生存的阿美族人生存環境遭到嚴重威脅、原住民的祖靈找不到回家的路、阿美族人的母親在哭泣。

當台東縣長可以在風災期間大隊人馬出國考察,加上電話遙控行政團隊的同時,卻沒人來看看海灣中的「貝氏耳紋珊瑚」,那可是台灣首次出現的新紀錄種。

想當然耳,身為台東縣發包中心的主任,在割地賤賣給財團的同時,鄺縣長一定也不想承認,杉原海岸是台灣除了綠島、墾丁外的珊瑚主要棲息海域,這裡的珊瑚覆蓋率高達七十%;也就是說,每一百公尺內,就有七十公尺的範圍是活珊瑚。鄺縣長更不會想知道,如此美麗海灣與當地阿美族人的生存世代相互結合、生命在此生生不息的孕育。在原住民基本法的定義上,刺桐部落就是阿美族人的「傳統領域」。

鳳凰颱風的侵襲,帶來的不只是災害,更吹開了迷霧。它讓我們發現,原來地方行政首長不過就是發包中心主任,電話交辦的同時,行政責任宛如BOT般,隨著資產與行政權的賤賣,也跟著消逝無蹤。

(作者為台東刺桐部落阿美族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