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8月 06, 2008

防洪要跨領域合作

  • 2008-08-03 中國時報 【張斐章】

     特殊的天候與地理條件造就了福爾摩沙,但也使居住條件有了許多的限制及挑戰。台灣位於兩板塊之間的地震帶上、夏季颱風多、瞬間豪雨大、山高水急等現實狀況,使得台灣人在開發這塊土地,常面臨因天然災害造成巨大的影響。當嚴峻的天然條件遇上人類迅速的開發,所衍生的災害是可以預見的。在民主社會及資本主義的國家,民間的都市發展速度往往比公部門興建公共工程來的快,是故遇到災害的情況也更為突然與迅速。因此應軟硬體雙管齊下,同時施行硬體之防災工程與軟體之防災控管機制。

     關於防洪設計自有其科學的標準,例如依水工構造物的重要性其保護標準為二年、十年、五十年、一百年之重現期距。但面臨全球人口及工業急遽發展造成地球環境破壞、全球氣候突變,所謂的標準亦受到嚴厲的衝擊,更不用談這類標準所受到人為因素,例如既有空間限制、土地徵收、人為疏忽與各方利益衝突,造成的工程疏失或遲延所挑戰,如老舊市區因街廓空間狹小,無法設計較高年數重現級距的排水道。

     此外,災害防制是無法單由一個領域可以解決,工程方法僅是一個消極的預防,誰都無法預測堅固的工程,可能會遭遇超出其承受的更大天然力或其他外力所破壞,若傾全力建造千年不壞的構造,又勢必對其他財政產生排擠效應,造成社會不公,並可能對生態環境造成浩劫。故必然須以上位層次的跨領域思維來整合防災,與部會之間完全綿密合作的機制、即時觀測資料輔助決策的建立、準確預測、預警控管,加上喚起民眾的自覺,才是積極的作為。跨領域的整合機制尤為重要,以防災的角度整合氣象、水利、土木、地政、財政、傳播、管理等領域,做出精確的決策且貫徹執行力。

     筆者於卡玫基颱風災後,在水利署的邀請下,到美濃等地區勘災,發現該地區排水容量明顯不足,常有水患之苦,與會人員均認為應立即加強改善,提出多道防線以預防城鎮洪災的作法,例如以既有中正湖適時洩溢及設置其它滯洪池,設山腳溝渠排水,利用現有荒地設計濕地公園等作為排洪方法。這些工程的規畫,必須得到各級政府及地方居民的支持與共識,方可執行;工程完成後,還必須搭配妥善的管理及預警效能,例如水患來前先行將滯洪池洩洪,濕地公園作為即時緩衝地帶,平時也當清理溝渠、疏浚排水道,公部門做好準確預測、預警控管及部署,民眾做好自家防災準備。

     筆者將防災列舉出幾個方向:跨領域之整合與控管機制與部會之間的綿密合作工程方法與預警控管方法的相互配合;積極預警、防災知識的傳播與民眾的共識;防災安全的檢測與預警模擬;防災體系人員的培育。

     於此特別強調,災害前的防災安全檢測,如同大樓每年有消防檢測,防災檢測應檢驗每年固定災害季節前相關公共工程是否有毀損、堵塞情形、民間建物及其附屬物是否牢靠、預警模擬是否熟練、機器是否無誤等。而國內除防災體系專業人員的培訓,也應向下紮根,設立相關系所,培育防災人才,才是長久之計!

     (作者為台灣大學水資源資訊系統研究室教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