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8月 26, 2008

對抗沙塵暴 塔克拉瑪干荒漠變花海

在志工和當地農民的合作下,原本黃沙滾滾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已開出上千畝的羅布麻花海。
楊文德/提供

一群國外學者和當地學生,研究當地復育成果。在他們乘涼的胡楊樹後,是一望無際的黃沙地。
楊文德/提供
空氣污染問題在本屆北京奧運中,成為全球關注焦點之一。一群台灣志工為了對抗日益嚴重的荒漠化問題,在中國大陸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完成了三公里的種苗基地,數千畝復育成功的羅布麻,在一望無際的沙漠中開出花海。

「這才是挑戰的開始!三公里真的太小,還不足以對抗沙塵暴…」。

楊文德放棄高薪 發起新樓蘭計畫

喜馬拉雅自然文明保護協會理事長楊文德,是新樓蘭計畫的發起人之一。多年前他辭去外商公司高薪工作,投入塔克拉馬干沙漠的對抗荒漠化計畫,並號召一群志同道合的志工們,在沙漠「打造」綠洲。

樓蘭後裔阿木冬,是楊文德新樓蘭計畫雇用的生態復育員之一。他養的羊群、種植的棉花,因為日益嚴重的沙漠化,羊群養不活、棉花也一棵棵死了,生活面臨困境。

在獲聘為復育員後,阿木冬靠著雙手把千畝沙漠,變成美麗的羅布麻花海。家庭經濟改善了,族人世代生活的環境也不一樣了,過去的一片沙海,現在長滿新綠和潔白、粉嫩的花朵。

已完成三公里種苗基地

楊文德和他帶領的志工、當地農民,已經在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尉犁,完成三公里種苗基地。楊文德說,這塊種苗基地的復育成功,代表復育技術已經沒有問題,可以為更大面積的復育,提供種子和樹苗。

和楊文德合作的五家全職農戶,原本是當地最窮苦的家庭。楊文德說,預計到明年,這五家農戶會成為全縣所得最高的農民,將可吸引更多當地牧民和農民參與,加速復育速度。

楊文德已經向中國大陸申請新一期的計畫,打算和當地200戶牧民和農民合作,在一到兩年內,擴大復育面積至20萬畝。

楊文德和志工們對抗荒漠化的成果,也得到國內團體的注意,一項「生命永續獎」10月要頒獎給他,主辦單位將邀請馬英九總統親自頒獎。

【2008/08/12 聯合晚報】

陜西吳堡發現兩百億噸以上儲量大鹽田

地處陜西省東北部的吳堡縣礦藏資源豐富,日前當地又發現了一百四十一點六米厚的巖鹽層,據有關專家估算,吳堡縣境內巖鹽儲量在兩百億噸以上。

吳堡縣位于陜西省東北部,榆林市東南部,境內溝壑縱橫,礦藏資源豐富,已探明特優焦煤儲量十五億噸。天然氣預測儲量五萬億立方米,已探明儲量七千四百七十四億立方米,其中可開采巖鹽資源主要分布在西北部一帶。

據了解,吳堡縣巖鹽勘探工程于二○○八年三月開工。目前勘探工程完成鉆井深兩千四百五十九點八八米,當鉆至一千九百米時見到蘊藏豐富的煤層氣,鉆至兩千一百零七米發現厚八點九米的焦煤層,至兩千兩百三十二點九四米時見到鹽,累計取出純巖鹽芯厚一百四十一點六米,其中單層純鹽厚度四十九米。

鹽芯分析化驗表明,吳堡的鹽質較純,氯化鈉平均含量約為百分之九十,硫酸鈣雜質含量為百分之一點五至百分之三,有害元素甚微,是鹽化工生產的理想原料。有關專家估算,僅在吳堡縣張家山鄉寬洪坪、寺溝一帶的巖鹽儲量就達到二十六億噸,加上其它鄉村含鹽層,預計其境內巖鹽總儲量在兩百億噸以上。

【2008/08/25 中新社】

星期日, 8月 17, 2008

水庫停擺浚渫 標本兼治

  • 2008-08-03 中國時報 【陳易志╱特稿】

     白河水庫目前的儲水容量不到原設計一半,水利署清淤沙愈清愈淤,大筆經費投入水中「咚」一聲,泡湯!搶救水庫大作戰不能抱殘守缺,不如讓水庫暫時停擺,一勞永逸把危害壽命的沙石抽乾挖淨,才是標本兼治的辦法。

     白河水庫有如一座災難製造工廠,官員勘災行禮如儀,面對只剩三分之一儲水防洪功能,仍強調操控程序無誤,極力撇清責任,漠視碗公早變成淺碟,還用來裝丸子湯,怎能不溢出燙人?

     水庫由「凹」變「凸」,有人認為,「水庫山」其實也是座寶藏,淤積沙石浚渫標售,不但解決營建市場缺料問題,還能為公家挹注一筆財源,進而解決水患沉?,可說一舉數得,何樂不為?

     但受到土石弊案連連的影響,反而因噎廢食,每個人都說不能碰,遑論要把水庫整座翻過來,傾倒出沙土。從中央到地方找不出一位夠氣魄的官員,挑起重擔勇闖難關,讓挺個「大肚腩」的白河水庫繼續禍害地方。

     問題是,台灣年年有颱風,病入膏肓的白河水庫找不到良醫,吃藥開刀都說不行,為今之計,只好在颱風夜請水利署相關官員集體到水庫下游民宅「LONG STAY」,藉以體會恐懼的滋味,或許可以腦力激盪找出解決之道!

星期日, 8月 10, 2008

台西陸沈奇景…紅磚道在水底

自由時報20080810
台西五條港附近有一條道路,遇漲潮未墊高的路面即成為河道一部分。(記者陳燦坤攝)

〔記者陳燦坤╱台西報導〕雲林沿海因地層下陷形成許多奇特景觀,假日到雲林縣台西鄉的遊客目睹一處紅磚步道遇漲潮時,竟變成河道,當場見識到陸沈景況,目前下陷速度雖獲控制,台灣生態學會雲林工作站則直言土地的傷害已無法回復,但可以思考改變產業型態與大自然和平共處。

台西鄉五條港一帶昨天風和日麗,許多遊客攜伴在區域排水渠道旁享受垂釣樂趣,沒想到,漲潮時河面水位持續上升,最後緊鄰渠道的紅磚步道長達數公里竟然全部沒入水中,紅磚步道在粼粼水波下若隱若現。

遊客見到這一幕頗感訝異,沿海地層下陷遠較想像嚴重,光是平日漲潮便淹沒一整條紅磚道,若是颱風來襲時,災情勢必更加慘重,所幸相關單位最近測得下陷速度已獲得控制,不過,台灣生態學會雲林工作站主任陳清圳表示即使如此,地表也不可能回升至原來高度。

陳清圳認為,陸沈主因是農、漁業超抽地下水造成,現在只能消極減少地下水源消耗才能維持現狀,至於無法耕作的土地則規劃為濕地吸引野鳥棲息,同時輔導產業逐漸朝生態旅遊轉型。

星期六, 8月 09, 2008

造林防砂害 旱柳是不錯選擇

  • 2008-07-28 中國時報 【許惠就╱苑裡報導】

 掛保證▲苗栗縣苑裡鎮民代表會主席郭明憲經營的「新力農場」,在苗圃成功繁殖的旱柳都已比人高。(許惠就攝)

     台灣西海岸砂害問題嚴重,政府每年投下鉅資在海邊定砂植林,成效不彰。苗栗縣苑裡鎮「新力農場」負責人郭明憲,吸取大陸北方廣植旱柳抗沙塵暴成功經驗,發現台灣適合種植這種耐乾旱和鹽分樹木,建議採用當防風林樹種。

     郭明憲致力環境保護30餘年,多年來一直思考如何解決台灣海岸漂砂造成的國土保安和土地資源嚴重損害問題,4年前引進23株旱柳,試種成功後做為繁殖育苗的母樹,1年前以扦插法繁殖,成活率達99%,現在苗圃裡已有約2萬株苗都比人高,可以移植他種。

     陝北有抗沙塵暴經驗

     擔任苑裡鎮民代表會主席的郭明憲說,旱柳在台灣非常少見,卻是大陸陝北地區的鄉土樹種,也是經過長期自然選擇而保留下來的優良樹種,近年更被推廣為抗沙塵暴的先鋒樹種。所謂先鋒樹種,就是裸地上抗逆性最強、生長最優良、最先鬱閉成林的樹種。

     幾十年來,台灣海邊造林成效非常低,郭明憲表示,從大陸在北方沙漠地區廣植旱柳對抗沙塵暴成功經驗,旱柳絕對適合做為台灣海邊的防風林樹種,如果農政單位或沿海鄉鎮公所有興趣試種,他願意免費適量提供樹苗,希望將來海邊廣植旱柳成林後,對台灣國土保安有所幫助。

     耐乾旱、經濟價值高

     大陸陝西省水土保持局長周萬龍是推廣旱柳的重要人士,他在研究報告中提到,旱柳扡插繁殖容易成活,成樹高超過20公尺,具有生長快、喜水濕、耐乾旱、抗風沙等優點,而且壽命達100年以上,是陝西省防風治沙和治理水土流失的優良樹種。

     郭明憲表示,旱柳不僅能在惡地生長,也是很優良的經濟作物,嫩枝葉綿羊、山羊喜食;幹枝葉,牛、羊、駱駝均喜食,其蛋白質和脂肪含量均較高,對羔羊有促進發育作用,是良好的飼料來源,因此有「空中草原」之稱,樹幹亦是造紙的好材料,整棵樹都有利用價值。

旱柳 適應與生命力超強

  • 2008-07-28 中國時報 【許惠就╱苑裡報導】

 ▲苗栗縣苑裡鎮海邊多年來屢次進行定砂植林,都因海邊風大、鹽分高及缺乏水源,致苗木難以存活,植林成效不彰。(許惠就攝)

     旱柳,楊柳科,柳屬,別名立柳。中國分佈甚廣,東北、華北、西北及長江流域各省區均有,而黃河流域為其分佈中心,是我國北方平原地區最常見的鄉土樹種之一。樹冠圓卵形或倒卵形,枝條斜展,葉互生,披針形至狹披針形,先端長漸尖,基部楔形。

     旱柳的生長習性很特殊,適合在各種環境中生長,而被大陸選為抗沙塵暴樹種,具有以下特性:喜光,不耐陰;耐寒,喜水濕,亦能耐乾旱;對土壤的要求不嚴,在瘠薄沙土,低濕河灘和弱鹽鹼地上均能生長,而以肥沃、疏鬆、潮濕的沙壤土或輕沙壤土最為適宜;發芽早、落葉晚、生長迅速;萌芽力強,根系發達,主根深,固土抗風力強。

     旱柳枝條柔軟,樹冠豐滿,是中國北方常用的庭蔭樹和行道樹,常栽培在河湖岸邊或孤植於草坪,也廣泛用作防護林及沙荒造林等。

垃圾壩據上游 威脅埔里用水

  • 2008-07-29 中國時報 【沈揮勝╱南投報導】

 ▲魚池鄉垃圾掩埋場位置設在魚池台地排水渠的總匯水口,該場經使用20多年後,現已成了橫斷水口的「垃圾壩體」(右)阻絕排水,上周還一度形成堰塞湖,民眾擔心一旦潰決,埔里水源將遭受嚴重汙染。(沈揮勝攝)

     魚池鄉民有個深藏心中廿多年的祕密:垃圾掩埋場設在埔里鎮上源。廿八日民眾爆料,指該場擇址荒謬,正落在魚池台地排水系統總匯流處,現已成橫斷水路的垃圾壩體,且在卡玫基颱風時,還攔水成了堰塞湖。他擔心一旦潰決,埔里人恐將得喝垃圾水。

     「來自埔里的清淨原水!」每當聽到這樣的廣告詞時,魚池鄉民總覺得又心虛、又諷刺,因為打從廿多年前起,自己家鄉的死豬、死雞、電池、水銀,統統埋在魚池台地末端、埔里上源的埔尾溪口。長時間以來,對掩埋場絕口不提。埔里人不知情,倒也相安無事。

     橫斷水路 上次颱風成堰塞湖

     隨著垃圾場填滿即將封閉,原地主王松枝猛然想起:「廿多年前這兒原是溪谷的喇叭口(沖積扇)呀,怎麼變成了一道垃圾攔壩?」他想起壩體的上游地勢比下游低,擔心會形成堰塞湖。

     卡玫基颱風帶來豪雨,他專程跑過去瞧瞧,發現直徑僅1.2米、貫穿掩埋場的惟一排水涵管,已遭上游崩塌沖下來的竹叢阻塞,水位都快升到落差7、8公尺的第二層路面,如果不處理,恐將滿到十多公尺高的壩頂。

     王松枝主動清淤後,水位暫時消退,但他擔心鳳凰颱風再度造成豪雨,萬一溢滿潰決,這一堆厚度20到3、40公尺、面積約1.5公頃,全鄉1萬7千多人花20多年共同造就的陳年垃圾,將全數送到埔里鎮去,淤塞所有的河溝,造成「垃圾流」。

     萬一溢滿潰決 垃圾傾巢而出

     此外,水頭、珠仔山、愛蘭、南平山,乃至於向善里一帶的茭白筍和其他作物,也可能全得喝垃圾水長大,甚至汙染國姓、草屯。至於飲用水,埔里區因另有桃米坑溪及眉溪兩條乾淨水源可供使用,影響應止於局部。

     昨天中午,王松枝再度冒著風雨前往掩埋場觀看,排水尚稱順暢,但上游坍塌的竹叢、土方,不斷地隨著黃濁泥水滾滾流下,隨時有可能再度淤塞。他憂心忡忡說,政府單位如不立刻處理,有一天會釀大災難。

白河水庫洩洪 下游村落剉咧等

  • 2008-07-31 中國時報 【陳易志╱南縣報導】

     白河水庫設計蓄水量2500萬噸,歷四十三年來不斷淤積,目前蓄水量僅1100萬噸,扣除兩百萬噸呆水位,平日只有八百萬噸的蓄水功能,遇降雨量達百公厘就得洩洪。水利人員形容該水庫已是「碗公變盤子」,地方人士昨前往抗議。

     白河水庫建於民國五十四年,使用僅43年蓄水功能即大減。水利會指出,水庫上游2600公頃的集水區域內,一度允許開採礦石,水土備受戕害,先天條件極差,才造成淤積嚴重。

     水利署為搶救白河水庫壽命,年年編列預算委由嘉南農田水利會抽沙清理淤積,因集水區濫墾水土保持不佳,每年抽取廿萬噸淤沙,逢雨季新添沙石量約四十萬噸,愈清愈嚴重。

     水庫主任連木成於7月16日新官上任,17日晚間卡玫基颱風來襲,當晚7時起至翌日凌晨3時,水位最高達109.83公尺早已超越109滿水位,主堤均淹沒在洪水之中,為防範壩堤崩潰,18日清晨1時30分至3時以每秒306萬立方公尺狂洩一個半小時。下游白水溪兩岸一片汪洋,河東里西勢尾部落水淹一層樓,居民吃足了苦頭,也因此鳳凰颱風一來,又見水淹盈尺,嚇的連夜撤村,幸而未再釀災。

     河東里居民苦不堪言,昨天到水庫抗議,立委葉宜津與縣議員賴美惠聲援,預定卅一日邀請水利署官員到河東里民活動中與災民面對面協商如何補救。

     連木成等水庫人員無耐指出,水利會負責管理水權,水庫淤積清理與疏濬業務歸屬中央,將盡力向中央爭取趁早疏濬下游白水溪,以及興築堤防,不過預估經費需五十億餘元,龐大經費能否順利到手,大有問題。

     白河鎮長劉米山建議水庫不如停擺兩年專心清理淤積,一勞永逸解決問題,但水庫停擺茲事體大、清理淤積工程浩大,暫時只列為參考意見。在各方決心未定之前,每年颱風洪汛季節,水庫下游沿流各村落均「剉咧等」,水庫沒造福地方卻禍害連連,居民傻眼大嘆「有夠衰」。

星期五, 8月 08, 2008

頭城沙灘消失了 外澳意外現新灘

2008年08月04日蘋果日報

【潘岳╱宜蘭報導】有五十年歷史、曾是宜蘭縣唯一海水浴場的頭城海水浴場,十年來,因興建烏石漁港突堤攔海沙效應,使得兩公里長、面積約七公頃沙灘消失殆盡,整個沙灘竟在烏石漁港北堤形成目前的「外澳沙灘」,成了衝浪勝地。
與龜山島遙遙相對的頭城海水浴場,屬國有財產局土地,由宜蘭縣政府管轄,再委由頭城鎮公所代管,一九五八年六月一日對外開放,這幾年沙灘已消失,只剩岩岸。

烏石港突堤攔沙導致
住在海水浴場附近的五十四歲頭城鎮民陳正勝回憶:「在我十歲,當時海灘往海面延伸,長達二百公尺,平時有漁民牽罟捕魚,夏天則是戲水勝地。」頭城鎮長陳秀暖感慨表示,想當年,北台灣除了福隆海水浴場,就屬頭城海水浴場最熱鬧,夏日戲水人潮洶湧,還曾是鎮公所公共造產收費的金雞母,如今浴場消失,令人扼腕。
針對頭城海水浴場及外澳沙灘的消長,水利署第一河川局規劃課長林德清指出,關鍵在烏石漁港北端所興建的防波堤,改變了海砂漂流方向,造成海水浴場沙灘逐漸流失,南沙北漂則形成外澳沙灘;宜蘭縣政府工商旅遊處長游文祥補充說,也有專家認為,全球暖化,海平面提升,海岸線退縮造成海灘流失。
游文祥表示,頭城海水浴場既已不存在,將向內政部申請撤銷,更名為頭城濱海園區;由於陸地部分約七公頃還在,縣政府將規劃為海洋教育園區與動力水上遊憩區,鼓勵民間參與經營。

 

外澳
烏石港北端防波堤建好後,所形成的外澳沙灘,已取代頭城海水浴場,成為戲水、衝浪天堂。潘岳攝

 

頭城
在烏石港防波堤建好十年後,頭城海水浴場沙灘幾乎已消失。

阿美族 抗議中

自由時報20080803◎ 王秋月

鳳凰颱風侵台期間,選擇出國考察不在國內的台東縣長鄺麗貞,在任的七百多天裡,竟然有一百多天不在台東縣。這新聞給我這台東人最大的啟示是:如果沒有縣長,台東說不定更好!

筆者必須很不客氣的指出,台東縣政府以開發之名,將海灣沙灘等大自然公共資源私有化、財團化後,交由度假中心營運;宛如十五世紀英國的圈地運動把農民驅離耕地以生產羊毛一樣,本來屬於公眾使用的美麗沙灘、屬於原住民從事漁撈活動的海岸,一夕之間變成要支付財團費用才能使用的度假園區;而原住民的生存吶喊又同時被財團的「回饋機制」給縫上了嘴。文學家湯瑪斯摩爾形容圈地運動是綿羊吃人的人間慘事,在台東,則是「BOT殺人」。

當地方政府成為發包中心的同時,台東「美麗灣BOT案」技術上將開發面積切割,由大化小,規避環評,工程上挖沙灘、墊廢土,讓倚賴海洋生存的阿美族人生存環境遭到嚴重威脅、原住民的祖靈找不到回家的路、阿美族人的母親在哭泣。

當台東縣長可以在風災期間大隊人馬出國考察,加上電話遙控行政團隊的同時,卻沒人來看看海灣中的「貝氏耳紋珊瑚」,那可是台灣首次出現的新紀錄種。

想當然耳,身為台東縣發包中心的主任,在割地賤賣給財團的同時,鄺縣長一定也不想承認,杉原海岸是台灣除了綠島、墾丁外的珊瑚主要棲息海域,這裡的珊瑚覆蓋率高達七十%;也就是說,每一百公尺內,就有七十公尺的範圍是活珊瑚。鄺縣長更不會想知道,如此美麗海灣與當地阿美族人的生存世代相互結合、生命在此生生不息的孕育。在原住民基本法的定義上,刺桐部落就是阿美族人的「傳統領域」。

鳳凰颱風的侵襲,帶來的不只是災害,更吹開了迷霧。它讓我們發現,原來地方行政首長不過就是發包中心主任,電話交辦的同時,行政責任宛如BOT般,隨著資產與行政權的賤賣,也跟著消逝無蹤。

(作者為台東刺桐部落阿美族人)

海洋彌撒˙巴歌浪

自由時報20080803

◎ 劉?錫

今天(八月三日)上午八點,在台東刺桐部落海灘有一場非常特殊的海洋彌撒,由天主教原住民籍的曾建次主教主持,祈求阿美族海洋主權與多樣的珊瑚礁生態得以確保。

這事情要回溯到七月二十四日上午,東海岸馬蘭、新馬蘭、馬東、寶桑、康樂、利吉、石川、富岡、加路蘭、都蘭的長老和頭目們,到東海岸都蘭灣僅幾十戶的刺桐部落,舉行海洋文化會議,為該社區理事長巴奈女士加油打氣,要一起捍衛阿美族的海洋主權;並為配合時節,決議以最輕鬆的方式,從農曆七月一日至三日(陽曆八月一日至三日),舉行第一屆阿美族聯合「巴歌浪」

阿美族的個人、家族或部落,每完成一件歷史性大事如婚喪喜慶、部落祭典等,就會「巴歌浪」,到海邊或溪邊捕魚、採集,搭個寮子野餐,輕鬆優閒地休息後再出發。都蘭灣一帶的阿美族各部落,每年在七月中旬舉行豐年祭,之後便是長長的巴歌浪季節。

這一次是因為台東縣政府不執行環保署要求美麗灣渡假村應立即停工之公文,也不理會高雄高等行政法院有關美麗灣渡假村應先環評才能施工之判決,激起阿美族人在各部落豐年祭之後,舉行第一次跨部落的巴歌浪。

都蘭灣阿美族人把大海當母親,部落間沒有海域界線,每年於三月至九、十月東北季風來臨前,會依海流、海浪、潮汐及氣象,在黑潮以內的海域划船捕魚,並全年在海岸撒網及採集底棲生物。這種「樂活」文化,經過悠悠歲月而醞釀出與海洋融為一體的歌舞藝術。但在國家統治、西部移民,以及漁港、科技捕魚之後,卻漸漸式微。所幸,在南島社區大學、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台東大學的培力下,東海岸已辦五屆竹船休閒活動,刺桐部落今年六月成立生態旅遊中心,這個月阿美族聯合「巴歌浪」更有海權祭儀除鬼月、划竹船、浮潛、沙灘趣味活動、巴歌浪餐飲、海風歌舞等,要以親海文化來經營這片美麗多樣的珊瑚礁海域。歡迎各界前來一起巴歌浪,並為海洋母親祈禱!

(作者為台東大學教授、海洋台灣文教基金會董事)

星期三, 8月 06, 2008

不淹水 錯誤的治水目標

  • 2008-07-28 中國時報 【李方中】

     馬英九總統到中部地區勘災,明確的指示治水目標是「不淹水」。可以體會這是馬總統「人溺己溺」心境的表現,但是,必須指出,如果各級機關真以「不淹水」為治水目標,那絕對是嚴重的錯誤。

     防洪、排水工程必須有經濟性的考量的。國家財力有限,任何投資,包括防洪排水投資,都須考慮成本效益。人口多、經濟發達地區給予較高的保護標準,反之則較低。正確的作法是先決定各河川排水附近區域的應保護標準,例如:目前對公告的中央管河川採預期一百年發生一次的洪水不溢堤,縣市管河川採五十年,而區域排水採二十五年。水利機關再根據各河川或排水的集水區內過去曾發生的降雨紀錄,推算符合此保護標準的雨量及流量,進一步根據現地形勢決定河川、排水的寬度、深度(或堤防高度)。

     一個直覺的問題會接著產生:為什麼不全面提高保護標準?答案是,除了國家財政是否能夠負擔之外,尚須考慮這種作法在實務上對人民土地房屋權益及地表面貌的影響。提高保護標準就是要增加排洪能力,也就是要加寬水道、升高堤防。通常人口較多的地方房屋早已沿水岸興建。加寬水道,必然要拆除沿水岸的整排房屋、徵收其土地;升高堤防,連帶要提升橋樑、改變橋下地區交通動線,影響很大。

     再問:基隆河整體治理計畫不就是做樣做的嗎?是的,在經濟發展、人口大量集中的地方,當有必要增加保護的時候,才會局部的提高保護標準。但是,除非是整體規劃的新市鎮,否則一定是經濟先發展、人口先集中,水患損失嚴重後,才可能局部的提高保護標準。

     另外一個問題:發生超過保護標準的洪水時,就必須忍受淹水嗎?這個答案是沈痛的,是。當然不是坐以待斃,而是人類不能控制降雨,連準確預報的難度都高,每個人都應有此認識,平時防災,也要有必要時避災、減少損失的準備。

     防洪排水工程這種公共投資對於所有人(土地、房屋被徵收者可能除外)都是外部成本,所有人都樂於政府將國家資源投資在增加自己的保護程度之上,但在政府財源是有限的絕對前提上,必然是要排出優先順序,而不能只要達成「不淹水」的目標而大量排擠其他用途。

     防洪、排水工程所面對的是不知何時、何地、會降多大雨量的颱風暴雨,是一種風險。「不淹水」的治水目標追求「零風險」,政府不能為了追求「零風險」而無限上綱的進行投資。

     筆者料想馬總統並非不知上述經濟學之理,只是在痛災民之所痛時,一時忽略了治水與經濟之間的關係。為了避免執行人員誤用馬總統的指示,特於此說明。

     (作者為中華民國水利技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監事)

還給洪水自然空間

  • 2008-07-29 中國時報 【邱文彥】

     繼卡玫基颱風嚴重死傷帶給新政府極大的挑戰,中度颱風鳳凰接踵而至,各級政府單位莫不神經繃緊,不敢稍有鬆懈。台灣不是今天才面對颱風的威脅,「治水」也已經是個老問題了,但歷次風災卻嚴峻地考驗我們,災害仍然不斷發生。颱風之後,姑不論將來採取哪些方案,治水一事肯定是國家的大事、國土規畫的當務之急。

     前不久,當全國民眾關切大陸四川震災之際,很少人注意到死傷人數與川震不相上下的緬甸風災,更少人會回想到幾年前美國紐奧良幾乎被卡崔娜颶風毀滅的往事。最近十餘年來,海氣象密切的交互作用,使氣候變異和極端氣象已經遠遠超過往昔防災設施的規畫設計標準,百年一遇的洪水或暴雨猶如家常便飯。完全由從傳統工程或經濟角度的治水觀,恐怕不得不改弦易轍,台灣非得「適應」未來氣候的巨變不可。因此,國土規畫中「水」、「土」的統整勢在必行,觀念和制度的變革也刻不容緩。

     老子最強調「道者萬物之奧」,人們應該向水學習。他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但是千百年來,人類對於水有太多的誤解。從中國的黃河流域、印度恆河流域、中亞兩河流域和非洲的尼羅河流域的發展史可以瞭解,事實上季節性的洪水帶來豐富的營養源,孕育出無數生命,更帶動了活絡的經濟。古代人懂得順應洪水、與水共生,因而創造了人類璀璨的文明。

     然而太多的時候,現代人卻只有將水視為猛獸或無機的物質,而不是抱持一種對水的尊重態度。尤其,水火不同,火猛暴,死於火災者少;水陰柔,反而容易遭到漠視與侵軋。最明顯的,就是「與水爭地」,徒然肇致或增大危害。

     「與水爭地」的貪念能否徹底改變,相信是治水重大挑戰。古台南「台江內海」和「倒風內海」,百年來被圍填了三分之二,以致洪水無處宣洩,嘉南沿海遂經常淹水。高雄包括鳥松、大小貝湖、凹子底等古稱「大水塘」的沼澤系統開發後,致使鳥松常豪雨溢淹。當年在基隆河與河爭地結果,嚴重縮減通水斷面,也使台北盆地遇洪即拉警報。這情況全台至今恐仍屢見不鮮。

     例如,新店溪將發包與施工中的台北縣側環河快速道路,先不論二十餘公里要花三百餘億的鉅額經費,在秀朗橋和福和橋之間就以「路堤共構」方式,順勢突出河面近三十餘公頃土地,供發展二十餘公頃「住宅區」。到底這種規畫是為了發展「交通」,還是暗藏玄機的「住宅」開發?如果將來治水不能痛定思痛,尊重自然,順應洪水,還是時刻想著一些「附加利益」,這個老問題恐怕很難徹底解決。

     長久以來,防洪禦潮居然還是沿襲鯀的思惟,以「硬性工法」硬擋硬圍。老子非常強調「柔弱勝剛強」的道理,他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知能勝。」因此,先進國家為了對抗洪水、順應變遷,紛紛採用「低衝擊發展(Low impact development)」模式的規畫,也就是以「柔性工法」,創造家家有綠地,處處有水塘的土地利用,甚至廣設滯洪區,從「減洪」、「分洪」的概念,來降低災害的發生。

     美國政府也呼應這種作法,出版參考綱領,呼籲開發者和規畫師應開創適當的人工濕地,預留「水空間」。中國長春濕地中心也將濕地的功能,從生態、淨水或景觀之外,擴大到調洪的作用上,這些作為值得參考。

     地球的氣候變異詭譎。未來的颱風洪水可能越來越頻繁。我們該深切瞭解水為「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的特性,好好培養國人與規畫師新的「尊水觀」,而不是時刻想要征服這頭「猛獸」。老子說,「夫唯不爭,故無尤。」不與水爭,還給洪水一個自然宣納的空間吧!

     (作者為台灣海洋大學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研究所教授兼所長,時報基金會河川小組顧問)

旗山大淹水 佔用河川地惹禍

  • 2008-08-03 中國時報 【林碧榕╱高雄旗山(金融業)】

     上個月侵襲台灣的卡玫基颱風,夾帶超豐沛雨水形成暴雨,空前暴的漲溪水,史無前例的衝破旗山溪堤防,河水霎時在半夜無預警淹沒了半個旗山鎮,整個市區精華商圈盡付洪水中!

     旗山是三面環山一個地勢高亢的小山城,筆者在這裡居住超過十年,歷經多次的大小颱風暴雨,除去年整修旗山國小施工不慎堵塞排水,恰逢暴雨造成短暫的淹水外,這山城幾乎風調雨順。

     流經旗山鎮東側的旗山溪,是楠梓仙溪的下游,除颱風外終年水量甚少,或因溪水日趨減少之故,河床、河道慢慢被農民佔據,闢為農地種植香蕉及其他農作,河道因而大幅縮減,這是造成此次旗山大淹水最主要的原因,另外,旗山溪堤防的破損,主管的單位竟然疏於修護,更是水漫旗山鎮的元凶。

     這次旗山大淹水誰應負責?鎮民直指管轄的經濟部水利署的第七河川局難辭其咎,按該局在網站上揭露的施政目標,首要治水即「推動流域綜合治水、降低淹水災害及損失」,此外更有「強化防災…洪水預警」等使命,但看起來都是空談!請主管的單位苦民所苦,立即收回被佔用的河川地,強力疏濬旗山溪並積極修護堤防護岸!

防洪要跨領域合作

  • 2008-08-03 中國時報 【張斐章】

     特殊的天候與地理條件造就了福爾摩沙,但也使居住條件有了許多的限制及挑戰。台灣位於兩板塊之間的地震帶上、夏季颱風多、瞬間豪雨大、山高水急等現實狀況,使得台灣人在開發這塊土地,常面臨因天然災害造成巨大的影響。當嚴峻的天然條件遇上人類迅速的開發,所衍生的災害是可以預見的。在民主社會及資本主義的國家,民間的都市發展速度往往比公部門興建公共工程來的快,是故遇到災害的情況也更為突然與迅速。因此應軟硬體雙管齊下,同時施行硬體之防災工程與軟體之防災控管機制。

     關於防洪設計自有其科學的標準,例如依水工構造物的重要性其保護標準為二年、十年、五十年、一百年之重現期距。但面臨全球人口及工業急遽發展造成地球環境破壞、全球氣候突變,所謂的標準亦受到嚴厲的衝擊,更不用談這類標準所受到人為因素,例如既有空間限制、土地徵收、人為疏忽與各方利益衝突,造成的工程疏失或遲延所挑戰,如老舊市區因街廓空間狹小,無法設計較高年數重現級距的排水道。

     此外,災害防制是無法單由一個領域可以解決,工程方法僅是一個消極的預防,誰都無法預測堅固的工程,可能會遭遇超出其承受的更大天然力或其他外力所破壞,若傾全力建造千年不壞的構造,又勢必對其他財政產生排擠效應,造成社會不公,並可能對生態環境造成浩劫。故必然須以上位層次的跨領域思維來整合防災,與部會之間完全綿密合作的機制、即時觀測資料輔助決策的建立、準確預測、預警控管,加上喚起民眾的自覺,才是積極的作為。跨領域的整合機制尤為重要,以防災的角度整合氣象、水利、土木、地政、財政、傳播、管理等領域,做出精確的決策且貫徹執行力。

     筆者於卡玫基颱風災後,在水利署的邀請下,到美濃等地區勘災,發現該地區排水容量明顯不足,常有水患之苦,與會人員均認為應立即加強改善,提出多道防線以預防城鎮洪災的作法,例如以既有中正湖適時洩溢及設置其它滯洪池,設山腳溝渠排水,利用現有荒地設計濕地公園等作為排洪方法。這些工程的規畫,必須得到各級政府及地方居民的支持與共識,方可執行;工程完成後,還必須搭配妥善的管理及預警效能,例如水患來前先行將滯洪池洩洪,濕地公園作為即時緩衝地帶,平時也當清理溝渠、疏浚排水道,公部門做好準確預測、預警控管及部署,民眾做好自家防災準備。

     筆者將防災列舉出幾個方向:跨領域之整合與控管機制與部會之間的綿密合作工程方法與預警控管方法的相互配合;積極預警、防災知識的傳播與民眾的共識;防災安全的檢測與預警模擬;防災體系人員的培育。

     於此特別強調,災害前的防災安全檢測,如同大樓每年有消防檢測,防災檢測應檢驗每年固定災害季節前相關公共工程是否有毀損、堵塞情形、民間建物及其附屬物是否牢靠、預警模擬是否熟練、機器是否無誤等。而國內除防災體系專業人員的培訓,也應向下紮根,設立相關系所,培育防災人才,才是長久之計!

     (作者為台灣大學水資源資訊系統研究室教授)

台灣還剩幾個像樣的海灘?

  • 2008-08-05 中國時報 【劉新圓╱北市(研究人員)】

     新聞報導宜蘭頭城海水浴場因興建烏石港,導致浴場近二公里長灘及廣約六十座足球場大沙丘消失,縣府決申報廢場。這不禁喚起筆者塵封兩年的記憶。

     前年七月,筆者一家人自礁溪開車往台北走,想沿路找個海灘旅遊手冊上指示最近的海水浴場是頭城,到了頭城海水浴場,發現空無一人,連管理員都沒有,我們步行到海邊,竟然看不到沙灘,洶湧的海水不斷拍打著岸邊堆積的大石塊,其場景與最近新聞所拍攝的相去無幾。

     同年八月,我們到傳說中重點風景區大鵬灣。門票上推薦所謂「台灣夏威夷」的青洲濱海遊憩區,遊客稀落,原本規畫的餐廳全部歇業,黑色的沙灘上布滿了漂流木、石礫、鐵絲,連要去親海都危險重重。大鵬灣內有部分業者提供香蕉船、風帆等水上活動,但詢問度不高,是否撐得下去令人懷疑。據說,政府還要投資,擴大大鵬灣風景區的範圍。

     綜觀整個台灣島的海岸,最漂亮也最受歡迎的,大概就是懇丁南灣了。白色的沙灘、碧綠的海水,難怪每年夏天都人滿為患。但是,據說,這裡的水上摩托車是非法的,所以游泳很危險,連帶衝浪者也望之卻步。既然非法,為什麼政府不積極取締呢?

     筆者曾聽一位導遊說,台灣對陸客最具吸引力的景點之一,就是海灘。但看看台灣的海灘,不該開發的硬要開發,開發了又不好好經營管理。頭城海水浴場早幾年前就該廢棄了,卻到最近才申報。而最漂亮的海灘,又放任非法摩托車橫行。難道我們一定要坐飛機到國外,才能放心地享受碧海藍天嗎?

星期六, 8月 02, 2008

桃園防風林也淘空 居民連晚上都睡不安穩

位於台電大潭電廠旁的觀音鄉保生村海岸,沙岸已淘空,距離陸地不到5公尺。
記者潘欣中/攝影

南縣七股潟湖 1600公頃縮至1000公頃

地球暖化效應逐漸擴大,接連兩次颱風,台灣沿海縣市都有海岸淘空、沙灘大片流失現象,國土保育出現警訊。例如台南市的黃金海岸嚴重流失,長達500公尺海灘完全消失;台南縣七股潟湖近年來面積銳減,由原來1600公頃縮至目前約1000公頃,而桃園觀音鄉保生海岸防風林地已被淘空,海水距離陸地不到5公尺,颱風接踵而來,居民說:「若最後一道護岸被沖毀,造成生命財產損失,誰來負責!」

南市黃金海岸 500公尺沙灘不見了

台南市黃金海岸沙南側親水公園旁500公尺沙灘今年完全不見蹤影,海浪直接拍打消波塊。去年暑假消防局設在親水公園沙灘的防溺宣導站,今年被迫北移300公尺,去年還有縱深10多公尺、還能搭帳設救生站的沙灘,才一年就完全不見了。

七股漁家 牡蠣養殖業首當其衝

台南縣七股潟湖面積銳減,牡蠣養殖業首當其衝,蚵農憂心的表示,「內海」(指潟湖)豐富的魚蝦、牡蠣,養活了討海人不少家庭,且更是防洪最重要的天然屏障,但隨著沙洲遭海水沖刷日益嚴重,「內海」已岌岌可危,希望政府搶救潟湖莫再遲疑。

位於台電大潭電廠旁的桃園縣觀音鄉保生海岸,因海岸不斷被淘空,防風林地幾乎被毀,現在漲潮時,海水近陸地處剩不到5公尺,只要來個颱風,海水可能倒灌,颱風將到,當地村民憂心僅剩的最後一道防風林土丘會守不住,晚上睡覺都不安穩,一旦海水倒灌,後果不堪設想。

嘉義縣沿海 東石漁港碼頭可能崩塌

嘉義縣沿海地層持續下陷,也導致東石漁港東側碼頭被海水淘空,只要遇到漲潮,海水就從東側碼頭底下冒出。漁民說,如果不解決碼頭淘空問題,碼頭護堤可能崩塌,屆時海水將一洩而下,會造成東石海埔地嚴重水患,危及當地居民安全。漁民說,因沿海地層下陷問題愈來愈嚴重,水利及漁政單位近年來不斷加高東石漁港的護堤高度,雖然暫時阻止海水倒灌,但卻治標不治本,漁民擔心堤速度及高度比不上地層下陷速度,堤防愈高,造成的災害可能愈大。

【2008/07/30 聯合晚報】@

颱風來一回傷一回 宜蘭海岸蒸發成斷壁

颱風過後,壯圍海岸常流失,原本平坦的沙灘,變為一道斷垣峭壁,令人觸目驚心。 
記者姜炫煥 /攝影
每逢颱風過境,宜蘭縣多處海邊沙灘都遭巨浪沖刷流失,原本平坦的沙岸變成一道「斷垣峭壁」,令人怵目驚心,海邊居民都希望政府重視。

南方澳內埤海灘…只剩5公尺寬

「啊!海灘怎麼變這樣?」宜蘭南方澳著名的內埤海邊近年來海灘嚴重內縮,幾乎形成斷崖,高度落差極大,可以讓遊客到海邊戲水的沙灘僅剩下約5公尺寬,許多遊客驚訝不已,擔心美麗的海灘會逐年消失殆盡。

內埤海邊海水潔淨、白色礫石海灘,常有人跑來踏浪,晚上漁火點點,又是另一種風情,情人約會浪漫無比,因而又被稱為情人灣,假日遊客很多。

近半年來,內埤海灘被海浪沖刮退縮嚴重,「我每天看海,感受最深了!」南安國中校長張振源說,學校就在內埤海邊旁,他很憂心海灘內縮繼續惡化,危及校園安全,相關單位應重視。

3公尺深斷坡形成漩渦!危機四伏

南方澳文史工作者廖大慶表示,每次颱風過後,內埤海邊的海岸線就產生了變化,內埤海邊在沙灘不遠是3公尺深斷坡,海浪打來在斷坡處翻滾,形成漩渦,外地人不了解這個海域,看到海就衝下去戲水踏浪,前幾年發生數起遊客溺水意外,和這斷坡有很大的關係。如今海灘形成斷崖,剩下5公尺寬海灘可以踏浪,他覺得也不是壞事,也許可以讓悲劇不再發生,他印象以前內埤海邊也曾投擲消波塊定沙,但隨著洋流沖刷,海浪把海底沙帶上來覆蓋,消波塊漸漸沉入海面下。

壯圍鄉公所也在海邊拋石護坡,往年颱風過後,壯圍鄉沿海村民都會發現平坦的沙灘不見了,變成一道長達2、3公里的峭壁,且大海與陸地拉近數百公尺,陣陣大浪幾乎捲上附近的民宅,不過今年情況較好。

【2008/07/30 聯合晚報】

廣角鏡》桶盤嶼 不敵雙颱掃


圖╱肇瑩如

澎湖縣爭取列入世界遺產的「桶盤嶼地質公園」玄武岩景觀,禁不住卡玫基與鳳凰颱風摧殘,高大岩柱嚴重崩落傾斜。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今起封閉環島步道部分路段,禁止遊客闖入。桶盤嶼玄武岩柱有「澎湖黃石公園」美譽,形成於一千多萬年前。

【2008/08/01 聯合報】

哈布風 捲起千層沙

自由時報20070502
(法新社)

一陣強大的「哈布風」(Haboob)向蘇丹首都喀土穆襲來。哈布風是蘇丹境內撒哈拉沙漠南緣的濕熱季節強風,持續時間雖僅短短數小時,卻可捲起高達三千英尺的沙塵暴,有時還帶來雷暴和小龍捲風,導致地貌改變。(法新社)

星期五, 8月 01, 2008

世界最長水底洞穴

自由時報20070307
墨西哥猶加敦半島地下遍布湖泊及天然水道,近年來逐漸成為潛水探險家的天堂樂園。來自德國及英國的探險家今年一月底發現了聯結兩個龐大地下水道的通道,讓現存最長天然水道的紀錄提高到一百五十三公里。圖為在「白色洞穴」水道系統內的潛水者。 (取自Deep Horizon網站)

〔編譯胡立宗╱美聯社墨西哥市六日電〕兩名潛水家今年一月二十三日在墨西哥猶加敦半島地底發現了連結兩個龐大天然水道系統的通道,讓天然地下水道長度的世界紀錄由現在的一百四十五公里推進到一百五十三公里。

兩人分別是來自英國的博格特斯及德國的舒密特勒,他們在四年內潛水五百次,試圖找出猶加敦半島地下湖泊的全部聯結管道;而他們發現的聯結通道有些大到可以容下七四七客機,有些則小到僅容單人擠身而過。

猶加敦當地遍佈地下湖泊,早在馬雅文明時期就是當地人民重要的飲水來源,但之前一般認為,各個湖泊都是獨立水體,彼此並不相聯。

博格特斯說,這次發現的重要之處,在於凸顯出所有獨立地下湖泊很可能都是彼此相通的,「所以人們必須戒慎恐懼,因為一旦一處湖泊遭到污染,污染物很可能擴散到全猶加敦半島的地下水系統」。

之前紀錄中最長的天然地下水道也位在猶加敦半島,被馬雅人稱為「Ox Bel Ha」(意為三條水路),不過總長僅一百四十五公里。而兩人所連結的水道系統分別是「Nohoch Nah Chich」(巨大鳥籠)及「Sac Actun」(白色洞穴),連結後總長達到一百五十三公里。